|
|
首頁 >> 新聞中心 >> 企業(yè)新聞 >> 篆刻的基本常識(shí) |
篆刻的基本常識(shí) 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 作者:Admin 發(fā)布時(shí)間:2012-2-10 17:36:08 點(diǎn)擊數(shù):5586 |
印章的內(nèi)容很廣,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異,刻法也有種種術(shù)語,了解這些知識(shí)對(duì)于收藏和鑒賞都有很大用處。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些常識(shí)。 1.陰(白)文印、陽(朱)文印、陰陽間文印。印章上文字或圖像有凹凸兩種形體,四下的稱陰文(又稱雌字),反之稱陽文。但古代的稱法和現(xiàn)在正相反,因?yàn)楣湃耸前凑沼≌掠≡诜饽嗌系挠∮泚矸Q陰陽文的,在封泥上呈現(xiàn)的陰文,在印章上卻是陽文;在封泥上是陽文的,在印章上卻是陰文。因此,為了避免誤會(huì),就把陰文稱為白文,陽文稱為朱文。有的印章中雜有白文朱文,就稱“朱白間文印”。一般說來,古印中多為白大印,字體幽雅有古意,筆勢(shì)壯健,轉(zhuǎn)折處宜一氣呵成。白文印字體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腫,瘦而不失之于枯槁,得心應(yīng)手,妙在自然,最忌矯揉造作。朱文印始于六朝,盛行于唐宋,字體清雅,筆鋒盡露,但筆跡不能粗、粗則顯俗氣。 2.鑄印、鑿印。金屬印章,不論官私,一般是先雕泥范,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蠟法冶鑄而成,這就稱為“鑄印”。古代印章大多是連印文一起鑄成的。非金屬印如玉石等,不能冶鑄,只能用刀鑿刻。也有金屬印章先鑄成形,然后鑿刻印文的,一般稱這種印為“鑿印”。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,有官印因急于封拜,不待范鑄而匆匆鑿成應(yīng)用、因而被稱為“急就章”。 3.兩面印、多面印、子母印。一面刻字,另一面刻姓名,或一面刻姓名,另一面刻職位稱號(hào),或一面刻姓名,另一面刻吉語、圖像等,凡兩面都刻有印文的則稱為兩面印。多面印即類推。兩面印、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鈕,只在中間鑿一小孔以便穿帶,所以又稱“穿帶印”。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攜帶的稱為“子母印”或“套印”。 4.名印、字印、名字合印、總印。古人認(rèn)為印章是作為信用的象征,故把名印作為正印,字印作為閑印雜用。名印就是只刻姓名,一般只在名下加“印”、“印信”、“印章”、“之印”!八接 钡茸謽,而“氏”字與其他的閑字雜字都不用,用之則表示不敬。字印亦稱表字印。漢晉時(shí)代的字印必連姓,后代或連或不連。字印一般只加“印”字或姓字,如“趙氏子昂”。姓名、字并刻為一印的稱為“名字合印”。也有將籍貫、姓、名、字、號(hào)、官職等并刻一印的稱為“總印”。 5.回文印、橫讀印、交錯(cuò)文印;匚募从脕硖幚韮蓚(gè)字的名印和字印,即可以防誤讀,又可使名的二字連為一體。其方法是把“印”字放在姓下,且在右,名的二字都在左,回環(huán)讀之,則為“姓某某印”,而不讀為“姓印某某”。如“王從之印”四字,若通?谭ǎ挥没匚,易誤為姓王名從,看不出為姓王名從之。橫讀印、交錯(cuò)文印極少見,一般只用來刻官銜和地名。如“司空之璽”,“司空”二字刻在上,“之璽”二字刻在下,這就叫做橫讀印。交錯(cuò)文印就是以對(duì)角順序而讀。四個(gè)字的,第一個(gè)字在右上,第二個(gè)字在左下,第三個(gè)字在左上,第四個(gè)字在右下。如‘“宜陽津印”,“陽”字在“津”字下,“律”字在“宜”字左,但容易誤讀成“宜津陽印”或“宜印津陽”。 6.書柬印、鑒藏印。書柬印在古代比較流行。秦漢至南北朝時(shí)采用泥封,泥封后鈐有印章,但一般只用名印。至后來則用“某人言事”、“某人啟事”、“某人白事”、“某人頓首”、“某人敬緘”等印刻,這些都是書柬印。鑒藏印是收藏書畫的印記,始于唐代。唐太宗有“貞觀”二字連珠印,唐玄宗有“工元”二字長方印。這兩顆印雖未標(biāo)明鑒藏字樣,但卻是鑒定性質(zhì)的,是最早的鑒藏印。宋代以后鑒藏印的內(nèi)容豐富起來,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,大有后來居上之勢(shì),為收藏家所青睬。其次,通過鑒藏家的鑒藏印還可考訂古代珍貴書畫的流傳情況。其文有“某人家藏”、“某人珍賞”、“某郡某齋(堂、館、閣)圖書記”等。不少印譜中也收了鑒藏印。
廣州刻章,天河刻章,越秀刻章,白云刻章,荔灣刻章,番禺刻章,海珠刻章,蘿崗刻章,開發(fā)區(qū)刻章,刻發(fā)票專用章,刻章,刻公章。 |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