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十多平方厘米的
壽山石印章上,雕刻出只有高倍放大鏡下才能看到的260字佛經(jīng)經(jīng)典《心經(jīng)》,是“青山一絕”。
捐獻這一慈善拍品的是擅長這門絕活的家住青山區(qū)石化宿舍的陳兆國老師。
在陳老師家中,他拿出一枚長方形的
印章,固定好后,手握專業(yè)刻刀,摘下眼鏡,憑著嫻熟的技能及對詩詞、文字的感覺,十幾分鐘刻出李煜的《虞美人》“春花秋月何時了,往事知多少。小樓昨夜又東風(fēng),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”。
接過印章,憑肉眼看刻過的地方,如同尺劃線一般,筆直規(guī)整,再用放大鏡看,行草書寫的每個字清晰可見。章上所刻之字,小的細如發(fā)絲,卻絲毫不影響字體秀麗多姿。
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,陳老師于1995年創(chuàng)作的一組作品:在380方名貴
印章及石玩上,集中國書法正、行、草、篆、隸、魏于一體,將約150萬字的《圣經(jīng)》全本微雕其上。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部藝術(shù)品形式的立體版本。
如此刻章之功底得益于從小對書法的熱愛。1956年出生在漢江之畔的陳兆國,受父親的影響,5歲開始習(xí)書練字,凡是能找來的碑帖,他總是翻來覆去地琢磨、臨習(xí)。1977年知青返城當工人以后,開始迷上印章篆刻,那時工廠初建,生活單調(diào),陳兆國在每日堅持練書法之余,刻石消遣。
普通
印章刻得多了,陳兆國開始尋思如何讓自己的篆刻技巧有進一步提升。他將目光注視到印章的邊款上。邊款通常是刻章的時間,或是作者的座右銘,陳兆國開始嘗試將這些邊款慢慢刻小,自然而然涉足微雕。
一個偶然的機會,陳兆國看到了幾件微雕作品,立刻產(chǎn)生了“一見鐘情”的感覺。
“我也可以做到!睅е@樣的想法,陳兆國將原本已經(jīng)很細的刻刀打磨得更細,如針尖般大小,開始在青田石上進行試驗。后來他試著改良刀具,反復(fù)試驗,慢慢地終于可以在石材上刻出“小如粟米”的文字,直至升華為微雕藝術(shù)。
如今,陳老師已在5000多塊大大小小的石頭上進行微雕創(chuàng)作。20多年來,癡迷創(chuàng)作,雖身體有恙,家中仍過著清貧的生活,但從未放棄過對微雕藝術(shù)的追求。
此次陳兆國老師捐獻出來供義購的微雕
印章,無論印章的選材,還是印章上文字的雕刻,都達到了完美的效果。